前言 此诀原载于《正统道藏》。由于此文章句紊乱,颇有错漏,想是当时口述笔录未加整理之故。似为马丹阳门人笔录之,因后有“丹阳师曰”之句。而后世修道之人将此奉为经典,亦未敢擅改。今虽原文照录,略加评注阐释,以供修炼者参考。 此《二十四诀》内容,皆为“内功”“丹家”修炼之“术语”,即“行话”,武术、拳术的修炼家们亦常在内功修炼法中运用。故而有阐释其中精义之必要。认识明白,概念清楚,那么在练、用过程中方不会出现失误了。 王重阳,咸阳人,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壬辰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生。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正月初四日卒,五十八岁(按年记为五十九岁,因逝世是为正月初四日,而是年立春节为正月十一日,故算五十八岁)。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字知明,后改名喆(zhé,音哲),至宁海(今山东牟平)后又自加一吉字为嚞(仍音哲),字智明,号重阳子。现在有关王重阳的文献上仍通用王喆之名。 内丹派钟、吕一系,自宋张紫阳开南宗后,金、元之间复由王重阳开创北宗,称全真派。明《正统道藏》所收王重阳著作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及授马丹阳《金关玉锁诀》、《二十四诀》,《道藏辑要》收有王注《五篇灵文》等。 王重阳逝后,七大弟子各传门派。马丹阳传遇仙派,谭长真传南无派(念本音),刘长生传随山派,王玉阳传嵛山派,孙不二(马丹阳之妻)传清净派,郝大通传华山派(其另一弟子蒋道德在武当,称郝祖岔派第一代祖师)。据《道统源流》载马丹阳传宋披云、孙璧之等后留传榔梅派,即武当山本山派。邱长春传龙门派。自元代以来龙门派最盛,后来又倂南宗而分为南、北二派。 北宗全真派开创于王重阳,极盛于邱长春,其社会影响至深且远。全真派之学术思想,就其道统源流来看,属少阳派北宗,就内容其修炼来看则少阳派、文始派,统属炼养派中之内丹派,即以自身之精、气、神为内炼根本,或称“自力”派。 关于对“全真”一辞的解释,举例说明如下: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此其道生。”真人者也。 《全真集》序说:“谓真者至纯不杂,浩劫长存,一元之始祖,万殊之大宗也。上古之初,人有纯德,性若婴儿,不牧而自治,不化而自理,其居于于,自适自得,莫不康宁享寿,与道合其真也。” 《青岩丛录》说:“其号称全真者,乃屏去幻妄而独露其真之意。” 《中和集·全真活法》说:“全真道人,当行全真之道。所谓全真者,全其本真也,全精,全气,全神,方谓之全真,才有欠缺便不全也,才有点污便不真也。全精可以保身,欲全其精,先要身安定,安定则无欲,故精全也。全气可以养心,欲全其气,先要心清静,清静则无念,故气全也。全神可以返虚,欲全其神,先要意诚,意诚则身心合而返虚也。是故,精气神三元药物,身心意为三元至要。学神仙法不必多为,但炼精气神三宝为丹头。三宝会于中宫,金丹成矣。岂不易知?岂为难行?难行难知者,为邪妄眩惑尔!” 《道藏·太玄部·晋真人语录》说:“全真者,合天心之道也。神不走,气不散,精不漏,三者俱备,五行都聚,四象安和,为之全真也。” 由上面简述王重阳与北宗的全真派之传承的修炼宗旨,其与张伯瑞为少阳派南宗,陈抟的文始派。此三派皆承传于唐、五代间钟离权、呂洞賓、刘海蟾,而此三人可上溯至汉之魏伯阳氏。故内丹四派共宗钟、吕,上溯东华少阳君,总命之曰少阳派。 而修真之说,《黄帝内经》有记载,前已有引文为证。老子载《道德经》中说:“我无身,何患之有?”以内功修为说,“我无身”乃真人之神全的境界之描述。庄子记载孔子论“心斋”说:“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也是论内功修为的“真人”境界的。可知,修真说早于炼丹说。以功法言,属“内功派”,是修炼内功的。 修真和炼丹,在历史上先后出现。而在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问世后,始有炼丹派产生。严格的说,修真和炼丹有严格的区别。修真,只修得真人之身便可;炼丹,为求内丹合成。然而后来历史的发展,修真和炼丹似有不分之趋势,混成为一说了。即有以修真说炼丹,或以丹道说修真。这是因为修真和炼丹皆修“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法式相同之故。因为“金丹”难以合成之故,故炼丹真成“金丹”者,累世不一见。故一些炼丹客只成修真之艺境。而修真者却不能合成“金丹”,因合成之法不是,不知合成之法式。 然历史发展的原因,修真说、炼丹说、气功说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说,皆可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练家子所运用来修炼传统拳术、拳道的攻防功夫。故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精通修真、炼丹、气功等学说,对于成就拳术、拳道功夫艺境,是大有裨益的。故我阐释此《二十四诀》的意义也在于对今天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有所补益尔。
《二十四诀》 0、马丹阳问重阳祖师曰:甚是论祖宗,性命、根蒂、龙虎、铅汞、刀圭、黄婆、婴儿、姹女、龙蛇、心猿意马、宾主觉照、太上、三宝、九星、五刚三才、抽添火候、金丹、岀离三界、七返、行住坐卧。 阐释:说是“二十四诀”,但总问中是现在句读的二十一个问题,如果象“心猿、意马、宾主、觉照、五刚、三才”这样分开,亦合二十四诀之数。而在后面全文之问答为二十六之数,其中“出家、修行、长生不死、是道、三命”等五个问题,又不在总问之中。可见此文章句紊乱之现象了。故只有依原文之整体规划设计,不失其精义的基础上尽量补足,以保持原作的完美性。为保持原文的整体性、连贯性、一致性,凡补足之文字下加注点标明,读者知之便可。 1、祖师答曰:宗者是性也,祖者是命也,名曰“祖宗”。 阐释: 《黄帝内经》曰:少腹为祖气,胸中为宗气,今以宗祖定“性命”也。即“性是神,命是气”。阐明“性命、神气”本一,单言者二。内功法皆遵此说,皆以此说。修真、炼丹、练拳,皆为神充气足的“尽性立命”之学业尔。故亦应知此“祖宗”说为何意。 2、丹阳又问:何名见性命?祖师答曰: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气,名曰性命。 阐释: 性者,何也?乾之物也。人能养之,则乾阳不亏。精从内守,炁自外生,可以炼丹,可以入圣。杳杳冥冥之物为命,生生化化之物为命。黄帝曰:天性人也,人心机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孔子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俟天命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上仙云:修性不修命,如何能入圣?修命先修性,方入修行径。盖欲立命,先养其性,若不悟性,焉能知命?故《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是以圣人无二心也。“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养性也;“阴阳媾精,万物化生”,此立命也。积精累炁,此养性也。流戊就己,此立命也。知此是名见性命。 能明白上述之意,就知道元神是性,是心中所有,心中主宰,固不离心;元炁即命,是肾所本有,肾之志者也,固不离肾。虚心者,谓修性;实腹者,谓修命。虚其心、实其腹,性命双修之法也。即始于“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的养气之法尔。惟此法为尽性立命的初修之正道法门。只此入门才能明心见性、修身立命,方见本真。能见本真者,谓之见性命。 3、丹阳又问:何名为根蒂?祖师答曰:根者是性,命者是蒂。 阐释: 此说明性命双修的理法。炁为长生之本者,言先天炁即“真阳之精”。练功返还得此精炁则能长生。然此精炁,必由神而驭之方能长生长住。神为修长生主者,若不以元神主乎元炁,便不得真长生之炁。经云:“神行即炁行,神住即炁住。”诀云:“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知此者,为“根深蒂固”,亦名“性坚命固”,自然能长生矣!古法云:“养精者,饱含真永之精以炼己;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论述至此,性命双修、神气本一之理明矣!《黄庭经》云:“仙人道士非有异,积精所致为专年,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阴阳太和气,故能不死天相既。”此又阐明性命双修的根深蒂固之理法,即明心见性的性坚命固之道理。古有云:“练形亦可长生”亦此理尔。 4、丹阳又问:何者是龙虎?祖师答曰:神者是龙,气者是虎,是性命也。 阐释: 龙虎二字,最早见于《周易参同契·龙虎二弦章第九》:“偃月法炉鼎,白虎为熬枢。汞日为流珠,青龙与之俱。”说明内功修炼之士,知畏此虎,要先伏之;畏龙之害,调而降之。此内功法中的“降龙伏虎”,方使二气合和。又在《四者混沌章第二十八》说:“……金水合处,木火为侣。四者混沌,列为龙虎,龙阳数奇,虎阴数偶。……”金与水,木与火,龙与虎,是谓三物。若此三物交汇而作一家,则必藉戊己二土之力,方能成其功。 陈致虚注云:故虎向水中生,虎居于西。而龙从火里出,龙居于东。丹在虎圈,若要合丹,降龙伏虎。此之意也。 钟离权曰:“龙,阳物也。升飞在天,吟而云起,得泽而济万物。在象为青龙,在方为甲乙,在物为木,在时为春,在道为仁,在卦为震,在人身五脏之内为肝。虎,阴物也。奔走于地,啸而风生,得山而威制百兽。在象为白虎,在方为庚辛,在物为金,在时为秋,在道为义,在卦为兑,在人身五脏之内为肺。且肝,阳也,而在阴位之中。所以肾气传肝气,气行子母,以水生水。肾气足而肝气生,肝气既生以绝肾之余阴而纯阳之气上升者也。且肺,阴也,而在阳位之中。所以心液传肺液,液行夫妇,以火克金。心液到而肺液生,肺液既生以绝心之余阳,而纯阴之液下降者也。以其肝属阳,以绝肾之余阴,是以知气过肝时即为纯阳。纯阳气中包藏真一之水,恍惚无形,名曰阳龙。以其肺属阴,以绝心之余阳,是知液到肺时即为纯阴。纯阴液中负载正阳之气,杳冥不见,名曰阴虎。”(——《钟吕传道集·论龙虎第八》)阴虎,是谓“虎不在肺而生于坎位”,气者是虎之意也。阳龙,是谓“龙不在肺而生于离宫”,神者是龙之意也。 故修炼内功,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而深一层,是谓“龙虎交合”,又名“神气相交”,还是说的阴阳合和、性坚命固之法式。 5、丹阳又问:何者为铅汞?祖师答曰:“铅者是元神,汞者是元气也。” 阐释: 自古炼家皆曰:“铅汞最难言。”初练功者,真气隐于人之内肾,所谓铅者此也。肾中主气,气中真一之水,名曰真虎,所谓铅中银者此也;所谓汞者,心液之中,正阳之气,名曰真龙。心气太极而生液,液中有正阳之气,所谓朱砂者心液也。
已得功夫,达到“龙虎交媾,已生黄芽”,自见铅汞。已得大药,保送黄庭,若采药而以元铅抽之于“肘后飞金晶”,抽铅添汞。此后,自下田入上田,铅既后抽,汞自中降,以中田还下田。故祖师曰:“铅是元神,汞是元气。”乃针对“五行颠倒”之法而说的。歌诀云:
铅象如龙法最灵,窈冥恍惚本无形。 要知采取无中有,只是先天气上升。 汞本西方白虎精,与龙相会便交并。 壶中景象般般有,升降阴阳自准绳。
铅,先天也,其升如龙;汞,后天也,其降如虎。龙升虎降,相遇中宫,须臾作吟啸之声,顷刻有交媾之象,龙吞虎髓,虎啖龙精,故能于恍惚窈冥之中,产生元珠之宝。古歌云:
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 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
当其龙虎升降交媾之时,便当依时采取以为药物。此药物者,“铅汞”也。然此药物难采,必密以提防,自能降伏。故紫阳有歌诀云:
西山白虎正猖狂,东海青龙不可当。 两手捉来令死斗,化成一块紫金霜。
由此看来,按丹经多以铅为元气、汞为元神说的是小周天法阶段,此则指大周天法阶段。自见铅汞,也是比喻之说,不如此比喻,如何能知道“铅中银、汞中砂”之论为何事呢?如何能区别“龙虎”与“铅汞”所指同一物事而功夫景象阶段先后不同呢? 6、丹阳又问:何者是金公、黄婆?祖师答曰:金公是心,黄婆是脾。 阐释: 心与肺为夫妇,心乃肺金之老公,故曰“金公是心。”歌诀云:
金公本是东家子,送在西邻寄体生。 认得唤来归舍养,配将姹女作亲情。
故知金公者,鈆也。玉清宝箓曰:鈆本火体而金情,汞本水体而木性。故谓鈆火本是东家震之子。祖师所答“金公是心”,正是道出此中之精义尔。 五脏中之脾,为祖,属太阴,位居中宫,戊己土是也,所主意也,故曰“黄婆是脾”。皆非指脏器而言,实指脏象之说,即“心之神,脾之意”尔。 复命篇曰:龙虎本是同一体,东邻即便是西家。谓要修炼“九转还丹”,必须认得金公之鈆,而采归黄婆之舍以养之,取将姹女之汞以合之,则自然二物相亲,而性情和谐以结婴儿也。 黄婆舍者,乃坤母之家,其中宫土位是也。歌诀云:
姹女游行自有方,前行须短后须长。 归来却入黄婆舍,嫁个金公作老郎。
可知祖师言“金公是心,黄婆是脾”,乃说明金公之鈆的出处,而采鈆以配姹女。再言姹女之出处由来,却入于坤母之家,而与鈆为配,是乃姹女配嫁金公也。以鈆称为金公,岂非老郎乎?此中皆练功之理、法、步骤、过程尔,俱各有其理存焉! 7、丹阳又问:何为刀圭?祖师答曰:至微也。 阐释: 语出《金丹刀圭章第十四》:“色转更为紫,赫然成还丹。粉提以一丸,刀圭最为神。”修炼内功,直代添汞抽铅,铅将尽,汞亦乾,七魄已死魂亦变。是气索命将绝,体死亡魂魄也。景象至此,其色转为紫金,赫赤之还丹也。“粉提以一丸,刀圭最为神”者,其小如一提之粉,其小如一丸之药,黍大曰丸,其轻如刀圭之匕,言至微也,而其神妙有不可述也。 饮刀圭,窥天巧,辨朔望,知昏晓。 混然子曰:饮者,宴也;刀者,水中金也;圭者,戊己真土也。言作丹采药之时,必采水中之金,金不得自升,必假戊土化火,逼逐金行,渡上泥丸。金至此化为真液,如琼浆甘露,落于黄庭。宴之味之,津液甘美,故曰饮刀圭也。 一斤指圆成之数,数乃积小以成之大。故十粉曰丸,一丸如黍,一黍余曰“刀圭”,六十四黍曰一圭。此“刀圭”之轻重也。 此刀圭之喻“津液还丹”之内景象也,实乃金丹之正药也。 8、丹阳又问:何者为婴儿、姹女?祖师答曰:婴儿是肝,姹女是肺。 阐释: 婴儿者,肝绝肾阴的纯阳之气;姹女者,肺绝心阳的纯阴之液。又:姹女者,灵汞也。婴儿者,金公之鈆,采归黄婆之舍以养之,则自然二者相亲,二性情合谓之结“婴儿”。由此可知,同名意异,在内功修炼法中,由于功夫阶段不同,所指亦自不同。最易出现,此例最明。练功者需自明之。然此答乃指第一种说法为准。结合前文观之,则认知最为明白了。 9、丹阳又问:何者是心猿意马?祖师答曰:心是猿,意是马。 阐释: 心是猿,喻心神灵动如猿,易动不易静;意是马,喻人之真意,动而不居。 修炼内功,虚心实少腹,即“心气下降”是为虚胸,是名“收心猿”;心气降至少腹丹田,是为实少腹,心猿所收之处所,再以意守之,勿助勿忘,名为“拴意马”。以此法修之,便得“炼精化气”之功。此法为“凝神入气穴”。继尔得“气”之候,真气自动,在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再以头中元神之灵光照之,是名“凝神照气穴”。前者为“武火”,后者为“文火”,中间为“抟气”。三法各有所用之时,须得名师指点,自有先后之功。可知传统内功法本“文武火”双修。抟气之时,返观内视,“神注于气,意动于气”,是名“念住不住之真住,真念尔”。此乃练内功之无为上法,即“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之正法尔。故祖师答曰“心是猿,意是马。”如果“信马由缰”,则“非助即忘”,乃练内功之妄者也,无益而有害。故应牢记“降心为不为”之法旨。 10、丹阳又问:何者名为宾主觉照?祖师答曰:宾者是命,主者是性也。悟识真假为觉照,是自己伶俐聪明为觉照也。
阐释: 此以“宾主”论练功的主从关系,故曰“命为宾,主是性。”确立练功始炼性的基本法则。以炼性入手,心气降于少腹丹田,炼精化气,是为修命。故内功法皆为“性命双修”法。明心见性,七壳自破,则性坚,性坚命固,是谓脱壳换相。因始终以“炼性”为主,命从性而固,故有此宾主说。但从生化机理说,命主性从,命立性存。故性命主从的宾主关系不能弄错。 内功修炼,有功夫内景象,亦有魔侵的假景象。悟而能识真辨假的人为“觉照者”。 能知“以气为念”而又“念住不住是为真住行之真念”的人,能知“来者是真,过者便假”的人,能知“事由心造,心想事成”的人,能知“勿助勿忘”的人,皆为自己伶俐聪明之“觉照者”,亦能“以文观法,以形鉴真,铸法立法,方便他人。” 故修炼内功,不得明师传授,不能得其门而入,自不易功成艺就。就历来所知,凡假师所传,易入魔境。凡入魔境者,不得明师点悟,迷而不知返,自入万劫而不复。谨记!谨记! 11、丹阳又问:何者名龙蛇?祖师答曰:龙者是性,肾也。蛇者是心中嘉气也,是不离性也。 阐释: 经书所云“盖虚危之坎,日月合璧之地,一阳初生之方,龟蛇盘结之所。”是故龟蛇盘结之说,每见于经书之中。例如: 《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之歌诀: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此歌诀之中的“自有龟蛇相盘结”之说,就是明显的例证。 而此说:龙者是性,是何意旨?性者,乾之物也。人能养之,则乾阳不亏。故“精从内守,炁自外生,可以炼丹,可以入圣。”全凭乾之物也。《易经》以乾卦六爻喻为六龙,六龙本一龙。故祖师直言“龙者是性”。 龙能潜九渊,升九天,善变无形又无穷,又能呼风唤雨,闪电雷鸣,化成万物。 故知,此时所言“龙者是性”,含“龟”者是性、肾之性也之义也。肾主水,其神兽者“龟”也,玄武也。蛇者是心中嘉气。故历来内功修炼法中的“心肾阴阳水火相济”之象,名为“龟蛇相盘结”的说法。 故知此问“何者名为龙蛇?”是问“龙”与“蛇”的借喻之区别处。而祖师应答“龙者是性。龟,肾也;蛇者是心中嘉气也,是不离性也。”这样加以说明,龙、龟、蛇、性的概念层次借喻之区别分明矣!以此而推论出:龟者,是肾之性也;蛇者是心中嘉气也。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又名“龟蛇相盘结”。故曰始终不离乾之物的龙性也。是“性”者,以守正阳之法、守至正至和而已矣!命由此立,性由此存,生人之序也。性由此坚,命由此固,修炼之道也。性命者,一也。此乃从初修入门之法而言及终成正果之候。因其言简意深尔。 12、丹阳又问:何者名为三宝?祖师答曰:有内外三宝。外三宝者,道、经、师。内三宝者,精、气、神也。 阐释: “道”在此有两种含义之内容,一为道路之含义,一为“道”作为万物之始祖的本来,及形成天地人法万物和其演化的法则、规矩、规律、始终之内容。这里说的是具体修炼的“金丹大道”之“道”的内容。而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亦依此论而立法。 经,作经典著作、经验总结解,修炼者循行之纲领性著作、法则。 师,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师分明师、庸师。明师者,修炼而得道者,必能以文观法、以形鉴真、因行知解、因知行解。庸师者,修炼而不得其道者,其己不通,望文生义,曲解辩说,危言耸听,领人易入魔境,惑人反伤自身,勿轻视之、试之。 修炼内功,要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领会,把握住“进功”的层序之道路。这需要有此功夫的老师传授、点悟。内功修炼,无师自通者难矣!故“道、经、师”是修炼者的三宝,缺一不可。《黄庭经·至道章》言:“至道不烦诀存真。”说明修养之道,至简至易而不烦杂,其要存于真诀而已。真诀在经、师之中存之。 修养之道,含修真、炼丹、拳术攻防之道,皆以自身精气神为原材料,经过一定系列方法、系统过程才能终得正果。但此三种修养之道,皆遵“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个过程确是一致的。修真者,得“真人之身”为正果;炼丹者,合成金丹为正果;求拳术攻防之道者,达神明艺境、具神化之功为正果。故知,所求不同,得亦不同。 以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言:浑之为体也,纯而笃静;其为用也,动而多玄,既曰纯净,以其本乎天之一,养气于至清;则乎地之一,融精于至宁;此于艮之一,涵神于至灵。又以灵神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于空灵。是统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而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变。此浑元功之所以然也。此正是:气愈下兮身愈轻,神居上兮心生灵,精常固兮法术行,形自空兮玄妙通。 此歌诀说明“精气神”三宝的重要作用。然其所成之功夫景象又如何呢?亦有歌诀可为证,录之如下: 果尔志向上者,当先静以筑基,存之深养,内外三宝合一,浑化归一。正所谓:“内外全无渣滓质,养成一片紫金霜。阴阳造化都归我,变动飞潜各有常。”
由此可知,内外三宝于修养之道的核心作用了。尤其是将明师为至宝者、活宝者,于修养之道已握成道之机要尔。 13、丹阳又问:何者名为太上?祖师答曰:太者是大之极也,上者是至重至高之极也。 阐释: 太上,大之极,重要之极,高之极也,无上之谓也。这可有修炼、建体、至用的分别。以体言,“道”体乃大之极、至重至高之极,无上之体也。修真者,真人之身为太上、无上;炼丹者,金丹合成为太上、无上;习拳者,拳道合一的无形无象之道体为太上、无上。以练法言,不先物为的“建体至用”系列之法为太上、无上。此法是“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直自然先天之力,在神为非人力也。”可直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丛生、永生无灭。以用言,就拳道来说,不先物为的无为法,可达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至此寂感遂通的艺境,便是太上、无上艺境,亦是至德全神的真一不二之艺境。一个修炼者,从修炼、建体、至用皆取“无为”便是无上,那在始终修炼之过程,就会明而不昧了。所谓“无为有作是真诀”,此也。 14、丹阳又问:何者为出家?祖师答曰:出家者万缘不挂,自己灵明乃是出家。 阐释: 此乃以“自身”为“家”而立论的,故说出家者万缘不挂。即不为物累,清爽自在,而又灵明。按修法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万缘不挂”。按正果说,“我无身何患之有”是“万缘不挂”。六祖慧能之偈语“菩提本无树,灵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此正是“万缘不挂”的道通之境,言必合理,动必合道,又名“一尘不染”。唯顺随而自然灵利而又明朗。言修炼之事,舍欲从道便是此境,是名“万缘不挂”,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即妙圆之真心,无染无著,清静之体也。 15、丹阳又问:何为修行?祖师答曰:修者真身之道,行者是性命也,名为修行。 阐释: 上文言“出家”所指之精义,此句言出家者“修行”之事的精义。所谓修者“真身”之道,论述的是“真气运行,脱拙换灵,脱胎换骨,脱壳换相,脱凡入圣”,易换自身之道。前人云:“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就是对“真身”修法、功果的描述。故可知“行者”行的是“神充气足、尽性立命”之道。不管是修真、炼丹、习拳道,皆为此“修行者”也。虽最终正果目的不一致,然皆为“真身”不二。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功修炼法与此相同。唯具备攻防之功夫,只有拳道所独有。故前贤所论“内清虚外脱换,真至脱壳换相”是内功修炼、外功修炼才能达到的,即只有“文兼武全将相身”,达神明艺境,具神化之功,才是正果。故此可说,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也是修行之事,因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乃内外双修、文武双修、性命双修之道。前贤云:“打拳原为保身之计。”即云保身,那修行真身之道,也就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事情了。故习拳者必修真身之道,行尽性立命者也的事情,乃顺理成章了。故有“神充气足,尽性立命”知修行的一切内容了。知此,谓知神明矣!达此谓之神化之功了。 16、丹阳又问:何者名为长生不死?祖师答曰:是这真性不乱,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死也。 阐释: 此正说明“以天心为主,以元神为用”的“体用”说。天心者,妙圆之真心也,释家所谓妙明真心,易家之成性存存,儒家之诚也,理心、道心之谓也,老子所言之道也。以人之修行将此谓之“心”。心本妙明,无染无著,清静之体,稍有染著即名之妄也。此心是太极之根、虚无之体、阴阳之祖、天地之心,故曰天心也。元神者,乃不生不灭、无朽无坏之真灵,非思虑妄想之心。天心乃元神之主宰,元神乃天心之妙用。故以如如不动妙圆天心为主,以不坏不灭灵妙元神为用也。 静者为性,动者为意,妙用则神。天心即性体。此体寂然不动,本来无染。然对此性体之描述有两处:一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悟法后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对性体的最具体之描述。性体尚未分阴阳,为阴阳之所从出,所以说是“阴阳之祖”,相当于“无极”。以天心为主,实即以修性为主。修性既要以天心为主,自当知何者为天心。但其真实境界又难以言表、形于文字。概言之,修行者如能做到“无念、无相、无执、无住”的高度净化的妙明之境,则天心自见。元神者,即天心之妙用,感而遂通。何谓元神?元神指于静定之中一点,“孤明独照”、“虚灵不昧”之灵知灵觉。然对此性体妙用的另一处之论,即“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小无内;卷放得其时中,丝毫无差。”此即性体和元神妙用的“体、用”合述之论。故拳家多以此言修炼、建体、至用的。 真性不乱,是为长生不死之功,是说此真气之性体本来就是一尘不染、无牵无挂、不增不灭、无始无终的。修行者得此真气之性而觉照、觉明,是谓之修得“真性不乱”。故曰:此是长生不死之功果。而此“长生不死”是指“道体”无死无生而言的,不是指“肉体凡胎”的身躯而言的。肉体凡胎之身躯已落入轮回之生命界,可分化聚合的物质界,必然有生有死。此问答告知修炼者,修的是道体“真性”,行的是尽性立命。真性充足则自身“空透”,才是本壮保身之良法。故修炼者应分别“真性不乱”的长生不死之功和肉体凡胎有生有死之概念的根本区别。修炼者如知此论之言语内容,就不会妄言“肉体凡胎长生不死”之说了,也就不会有此妄想了。但修行者的“住尸不朽”的功果内容,则不在此论之内。 传统手战之道的“一点天清,二点地灵,三点神光九重天”的说法,就是高度概括了“真性不乱”之体用的修行之道的精义的,即“以天心为主,以元神为用”之宗旨的长生不死之功。 17、丹阳又问:何名是道?祖师答曰:性命本宗原无得失,巍不可测、妙不可言,乃为之道。 阐释: “本宗”说得好,说得妙!老子说:“有物混成,不知为何,强名之为道。”此“本宗”之意,乃老子本来所说的“道”。这个“道”乃是生成天地、万物及人之“宗祖”。而人修炼、修行、修养之事,亦是以复此“本宗”为正道之法,无一例外也。故此可知,祖师所答的“性命本宗原无得失”是言人人具此之性不得亦不失,只不过修行者知不知道而已。而此性原来就是“道”。此“道”乃“物物非物之物”也。明白此理,修炼内外功夫自可不迷了。即本宗“道”而行,自然不会迷失本“性”了。 18、丹阳又问:何者名为清净?祖师答曰:有内外清静。内清静者,心不起杂念;外清静者,诸尘不染著为清静也。 阐释: 修炼内外功夫,需要内外清静。何谓清静乃是事关成败之大事。按法而修是必先有事,勿忘勿助,是心不 起杂念,为内清静。外绝七情六欲之欲望,则一尘不染著者,是外清静。内外清静者,自然是神清气静,本心妙明,天心自见。 以拳道言,孙禄堂先生说:“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剔透,无有一丝杂气搀入其中。”是为内外清静的上乘的“德体”之功夫。故“心一思念,纯是天理,俱是天道”。于此可知,清静亦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的内容。前贤所云“内清虚而外脱换”直至“脱壳换相”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内外清静之道的方法、功夫艺境之描写。 19、丹阳又问:何者为三命?祖师答曰:《黄庭经》云:存精是元始天尊,存神是太上道君,存炁是太上老君,名曰三命。然后再寻三命枉费功夫。神炁相同,太上再留方便门,转化人道常有也。在三者东华帝君,是心也;化十方诸灵大帝,是肾也,除此外不可寻也。天有九星,人有九窍;天有四时,人有四大;天有五刚,地有五刚,人有五刚,天有三才,人有三才。 阐释: 《黄庭经》历来被方士奉为“学仙之玉律,修道之金科”,并为养生修道之士所注重。该书于魏晋之际为魏夫人华存从景林真人处取得秘藏草稿,撰为定本而流传于世。大约在晋武帝太康九年(公元288年)《黄庭内景经》先出,晋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34年)《黄庭外景经》问世。《黄庭经》之书名首见于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葛洪的《抱朴子·遐览篇》。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书圣王羲之书《黄庭外景经》以换鹅,在道家史界传为佳话。 解释人有三命,“生命、寿命、命运”谓之三命;何者为立命之本?存精,名号元始天尊,无始无终,寿命之本立也;存神,名号太上道君,无上之道也,生之制也,生命之本立也;存气,名号太上老君,纯阳正气,应运而弃也,命运之本立也。三命之本立,则性坚命固。此谓之“三命”的全部内容,名曰“三命”。 知此三命的全部内容,然后再寻今世、前世、来世之三命,则枉费工夫了。嘱人修行,即修炼内功,主要是“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即“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才是修炼“精、气、神”三宝的方法。又:目不视而神在心,存神不漏;耳不听而精在肾,存精不漏;口不妄言而气在丹田,存气不漏,是为内三宝自合也。才能达到“存精、存神、存气”而能“至德全神”,方有保身命由己握的“立身安命”的最佳效果。除此外是寻找不到“天人合一之天人感通”的最好的修炼保身之方法的。 神即气,气即神,言体者气也,言用者神也。故曰神气相同,即神气本一不二。能知道神气相同,是修行到无上艺境而再留下了一个进阶的方便之门,即从固精、存神、炼气入手的方便之门。由此而达到“天人感通”艺境乃从人道转化到天道,即脱凡入圣,乃是修行的常规法则、常有之规律。老子曰:“以有余而奉不足,天之道也;以不足而奉有余,人之道也。”故修行者,修行自己以行天道之事尔。 在三清之中有太清、上清、玉清,是谓三清。而东华帝君,是心也,乃取“上清紫霞虚皇前,太上大道玉宸君”一句。紫霞,即紫气。紫气东来,谓之“东华”;虚皇,元始虚无之神的本号;玉宸君,太上大道君之号。君皇,又可称“帝”。故曰:三清中的太清乃太上道君称作东华帝君,就是“心”。此心乃前面所说的“妙圆真心”之“心”。此心之主宰神也。 化十方诸灵大帝,是肾也。十方者,八方加上下也。化者,一气之化生也。例如:
心神丹元字守灵,肺神皓华家虚成。 肝神龙烟字含明,肾神玄明字育婴。 脾神常在字魂停,胆神龙曜字威明。
这正是《黄庭经》的特点,“至道不烦诀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即皆以“神”喻各部位之至灵的功能。如:
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 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陇字灵坚, 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仓, 齿神崿峰字罗千。
再由“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同服紫衣飞罗裳。”说明脑中存有“泥丸九真”,即九宫真神。《云笈七签》有云:“真有九品,向外列位,则当上真上向,高真南向,太真东向,神真西向,玄真北向,仙真东北向,天真东南向,灵真西南向,至真西北向。天真者,不视而明,不听而听,不言而正,不行而从。”此乃本真。
而此本真“所存在心”,即指都摄于心神。关于内外之神的功能,《云笈七签》谓“心存玄真,内外相应”也。 即化生十方诸灵大帝,是肾中元阳之气,一气流传而化生之也。即初始炼功的“神依炁”之“伏炼”,即“炼精化气”。继而“炼气化神”以启动十方诸神之灵通。诸神灵通功能启动,则“气依神”。继而“炼神还虚”,乃诸神灵通如一。此即“养精者,饱含真永之精以炼己;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的正统炼功思想。 除此之外不可寻也。这正是古传“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蓄气以成真”的正统炼功思想之明证。凡内功修炼中的所借喻之诸神说法,皆自身内精、气、神、五脏、五官等各种功能说,体现了《阴符经》所言的“万化生乎身”的炼己之说。各种之神皆自身内的部位功能之喻耳,并非指自身的外界还存在有神。故说:修炼自身内外功夫,只有在自身求之,到身外是求不到的。 如《太极拳经》中说:“浑然无迹,妙手空空。如有鬼神,助我虚灵。”其中鬼神,应如此认识:神者,气也。因神气本一,言则为二。拳术中之“内劲”亦可名“神”。鬼者,形也。鬼乃阴也。阴成形,阳化气。言鬼者,即言形,拳术中外形是也。那再读此经文为“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若有气形,助我虚灵。”则可知拳经之意,旨在阐明“内气、外形”的匹配合一,达到中和的“虚灵妙境”才是真功夫。明白了这点,就不会妄言“鬼神”之他说了,也就不会妄信鬼神之他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