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以日本大地震等几起自然灾害为起始的一年,也是以“最小类地行星发现”、“希格斯玻色子有所存在迹象”等系列科学发现为结尾的一年,这就是2011,回首青山,未及入梦,已然要匆匆掠去。 近日,美国广播公司(ABC)网站发表了一篇科学评论文章,概括性回顾了科学史上卓越的2011年。 古老学科的闪光 2011年最风生水起的,并不是新鲜生猛的学科,而是天文学和物理学两位“老学究”。 两爿可能含有宇宙初期基本物质的星云的被发现,成为2011年美国广播公司网站(ABC)被浏览最多的科学新闻之一。在它后面,基于压缩态的干涉测量方法超越标准量子极限、中微子速度或超过光速、巨型黑洞和狮子座极贫金属恒星这几条新闻,依次排列。 除此之外,我们的物理学家们现在看起来更加接近希格斯玻色子了。只是这种看似无中生有的粒子依然像薛定谔盒子里的猫,让人不明就里。 而天文学家们忙得不亦乐乎:第三次发现类地行星、深入窥探红巨星内部、确认若干超新星的构成,当然,还有发现那颗价值连城的“钻石行星”。不过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澳大利亚天文学家布莱恩·施密特便在10月份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基础研究以外,世界航天领域的风云更迭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实实在在看在眼里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最后一次任务的结束,意味着一段航天历史的完结;而中国首座空间站“天宫一号”的跃入轨道,则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长久占据着领先地位的美国航天研究,目前还是坚实可靠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信使号探测器已经飞抵水星轨道;而越野车大小的“好奇”号火星车即将驰骋火星表面。 当然,一系列大事件中间也有小插曲。美国高层大气研究卫星URAS和德国“ROSAT”废弃卫星在落回地面过程中的“不听话”,让全世界都捏了一把汗。 自然界的声嘶力竭 ABC网站评论文章指出,人们首先应记得,2011年是充斥着各类自然灾害的一年:“拉尼娜”现象引发的洪水横扫几乎整个澳大利亚,受其影响而生成的强热带风暴“气旋亚西”沿路肆虐了澳洲沿海地区;在这不久之后,新西兰克里斯特彻奇市遭遇到震源距地面仅5公里的毁灭性地震打击;但是这还远远无法与3月份日本大地震所带来的破坏相提并论,地震引发的大海啸令史学家们痛责当地之前为什么没有早做准备,而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堆芯熔毁事故更是让一直风光无限的核能利用陷入低谷;不过,如果说到这一年中最大的“灾难”,10月31日应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全球人口突破了70亿大关。 即便不是在这些突发的状况上,人类面临的问题依旧不少。北冰洋的冰盖范围已经降至新低;南大洋的变暖问题更让人头痛;尽管澳大利亚科学家们在二氧化碳捕捉方面取得进展,但整个温室气体的排放仍在不断加快速度;虽然太阳尚处在黑子活动的平静期,科学家们却认为,将全球温度控制在只比前工业化时期高两度几乎已经不可能;而经过一番争吵辩论之后,德班气候峰会最终在京都议定书的延续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生生不息的探索 健康是生命的根本,虽然衰老的密码在2011年依然没人能够解开,但这一年科学家们在人类健康领域的探索不缺少闪光点。 比如一度被传有损生殖健康的可乐实际上有助于增强记忆能力;多吃鱼类有益心脏,尤其对女性而言;细嚼慢咽能够减缓沮丧情绪;绿茶或许可以清除那些对人体不利的胆固醇。另一方面,少吃盐并不一定是好事;过度锻炼只会损伤心脏;而做心脏复苏术时听歌曲会有帮助的说法更纯属无稽之谈。唯一经得起考验的健康真理,似乎,只有保持笑容这一项。 而随着对人类的朋友动物们的研究愈发深入,我们不得不承认,经常被人类低估的它们,其实相当精明智慧。 |
![]() |
上一篇: | 每日卫星照:红海火山爆发熔岩喷发30米高 |
下一篇: | 1岁前的宝宝饮食营养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