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有关 I T业薪资水平的讨论正在岁末年尾热烈地进行着。引发这场讨论的是《软件世界》杂志记者刘兴波的一篇文章———《质疑中国软件业“高薪制”》。作者认为,软件人员对高薪的过分追求,阻碍了中国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此文也招致了 I T业内众口一词的反对,看来,对于 I T业,真是——— 正方:“高薪”是一种怪圈 刘兴波在文中说,加薪,再加薪;月薪、年薪都不够,就干脆用期权、股票作为许诺,直到拼个弹尽粮绝方才罢休。财大气粗的外企在这种持久战中一般不会败阵,却往往使得中国软件业陷入了员工薪金一路飙升的怪圈…… I T行业一窝蜂抢人才的做法和软件从业人员对高薪的过分追求,阻碍了中国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 有人则拿中国与国外相比较,认为中国 I T人显得更为“浮躁”。据说,在美国硅谷做软件的印度人和中国人各占40%,同样的职位印度人要比中国人安心,也更有成就。而且在软件大国印度, I T业人员收入并不高,大约为3000-5000元人民币,但都能踏踏实实地工作。同时印度的软件公司等级制度很严,没有太多的“跳槽”机会。 更为激烈的批评意见认为,软件从业人员拿着几千或上万的高工资,却不安心工作,老想着“跳槽”,激起了“民愤”。中国的民族软件产业发展不起来,这些缺乏责任感的 I T人员要负部分责任。 反方:我们比“窦娥”还冤 对于正方的口诛笔伐, I T人感到最冤的是,“外人根本不知道软件程序员的辛苦。 I T业是加班最多的行业,而且大多数企业是没有加班工资的,所谓高薪实际上包含了这个部分,如果按照工作强度和长度计算, I T业的平均时薪并不高,甚至还会低于其他一些行业。” 有人指出, I T业是知识老化最快的行业,往往是3到5年后90%的知识就过时了,40岁的程序员则凤毛麟角,所以 I T业的人才淘汰率极高,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行业。高薪正是对这种高风险的补偿。从这个角度看, I T业的“高薪”并不高。 还有人指出,中国的 I T人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外来人口为主,他们虽然是个人所得税的缴纳主力,但大部分却并没有享受到福利分房和完善的养老、医疗等保障,也没有任何的“灰色收入”。他们的薪水在扣税、交纳房租、支付基本生活费用后,所余并不多。相对于印度软件人员在国内的收入和地位,中国 I T人的“高薪”不是高了,而是低了。难怪有人激愤地说:“软件人员工资高,但还招不到合适的人,只能说还不够高。我的同学毕业后不做技术而是进政府机关,说明公务员的待遇更好!” 笔者:存在就是合理的 I T业的高薪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普遍现象,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符合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软件人才也是劳动力商品中的一种,其价格由供求决定。当 I T人才的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人才升值也就顺势产生,这是新兴产业的一个共同特点,本无可厚非。 对于令许多企业惧怕的“跳槽”现象,还可以引发许多更深层次的思考:加入 W TO了,中国企业在与国外企业争夺人才时,除了高薪,还应该比什么?单纯的加薪是否是留住人才的唯一办法?企业如何合理而充分地开发现有的人力资源?企业如何真正以“人”为本,帮助自己的员工设计职业生涯,减少他们在择业时的盲目性? 其实, I T业高薪和“跳槽”恰恰说明了 I T行业的市场运作十分充分,相对来说可能是目前中国所有行业中市场化率最高的行业。“跳槽”实际上是人才资源动态调整的市场配置过程,企业想要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优势,必须也只能通过练好内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 |
上一篇: | 河南贫困县官员用别墅群“抨击”副部级买不起房 |
下一篇: | 据说看完这21个故事的人,30岁前都成了亿万富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