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大家一定很熟,不管是“正版”教科书式的口诛笔伐还是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翻案平反”一派,这个成语都是香饽饽,外酥里嫩,香甜可口。争论的焦点无非是嬴政他老人家到底干没干这事儿,用八股文来解释就是——点火否?挖坑乎?——如果我也掺和进来考证大量的所谓“文献”和“稗官野史”来解析那六个字就有点山寨的味道了,毕竟现在提倡创新,咱换个角度行不行?怎么个换法?
首先假定这事儿就是嬴政干的,也就是他老人家发话了,别唧唧歪歪了,火是我点的,坑是我挖的,你能把我怎地(真牛)。好了,成功地绕开了所谓的争论焦点,从我的角度开始唠唠吧第一,都放火烧书了,真没文化,粗人才干的事儿,学术界一定倒上茶水准备开骂了,别急,咱先看看那时候的“书”长什么样。大家在看影视作品(秦汉时期的)的时候,一定注意到,某某相国或文官的条几上常常堆放着大量的公文案卷,这才证明咱是日理万机的优秀公务员,这里有什么玄机吗,注意,现在的XX长的办公桌上的文件是以“本儿”或者“打儿”为单位来计算的,时常有穿得非常凉快的秘书来“劝说”,您太累了,这么多文件,辛苦哇!
秦汉时期可不一样,那时候的文件是以“捆儿”为单位的,到现在看出门道了吧,对了,那时候还没有污染水源的造纸厂,书写和记录都是绿色天然材料——竹简,估计那时候最累的不是领导,也不是秘书,而是搬运工,万一领导真的想日理万机了,可够工人们喝一壶的了。现在明了了,那时候的书是这个样子的,毋庸置疑,烧的那些一定也是这种材料的了,我想问一个问题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本《论语》有多重?有人会说,不重,我放到包里走到哪都拿出来翻翻,演讲时用的着,你理解错误,我是问竹简版的《论语》,顺便再问一句,你的包有多大?
大致推算一下,以能看清的最小字体来写(其实是刀刻)的话,也得装满一个面包车(还得把座位卸掉)。根据正史记载,始皇帝认为六国史书毒害人民,统统地收集起来烧掉,这是焚书的不二正解,咱先不说怎么点火怎么浇油,咱先探讨一下运输问题,这可是六国史书呀!收上来得用不少力工,运到咸阳好像还得不少车辆(注意是人力或马力,那时没有面包车),运过来还得有仓库或者临时堆放点儿,统统这些,试问哪个正史或者野史有过记载,有人会说史书惜字如金,记这些干什么,我看不是不能记,而是不想记,想记的话,缩略几个字就成了,如:“车千辆,夫上万,抵咸阳”等等,我这样烂的古文功底几个字就摆平了,史学家难道还不如我吗?给杨玉环二奶运几个荔枝就大书特书,这样大的倒运竹简事件就惜字如金了,选择性失明嫌疑大大地。
第二,既然选择性地失明,咱就不较真儿了,略过运输问题不谈,咱谈谈烧书的后果,一提到这儿圈内人士就内牛满面、痛不欲绝,说是对文化的摧残,那我想问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些书假如不烧会怎样,中国文化就繁荣灿烂了吗?谁敢这么说请站出来回答几个问题:
1、 中国当时有多少人能读书或者读得起书(也就是翻竹简)2、 中国当时“高校”入学率是多少(算上民办的)3、 再露骨一点,中国当时有多少人认字儿。
圈里人一定骂声不绝了,说我强词夺理,老百姓不认字我们文化人认字呀,烧了就看不到了,白瞎了,好了,再回答几个问题:
1、 我知道官方文字那时已经统一为小篆,估计圈内的老兄们对统一文字没有意见吧(功德无量),那请问烧掉的那些竹子上写的是什么文字?
2、 不是法定文字的出版物就两种下场,一是当文物收藏,二是处理掉,嬴政选择了后者,人家不喜欢收藏难到犯错了吗?
3、 如果还想不通的话,也别急着开骂,看看电视里对那些盗版、黄色的书籍和影碟是怎么处理的,一群穿制服的在摄影机前面摆完POSS后一般会做同样的一串动作,浇汽油、点火……有时候镜头里还会有一阵和谐的掌声,这样想来,嬴政还是蛮前卫的,就是那时没有新闻联播挺遗憾的。
第三,烧也烧了,不能没完没了,谈下一话题,坑挖好了,该埋人了,说实话,挺恐怖挺残暴,没办法,那时候就那个文明水平,活埋只不过是死刑的一种常用执行方式而已,其实和现在的注射死刑在效果和结局上是一样一样滴。圈里人会说,怎么能一样呢,埋得都是文化人,也就是儒生,和罪犯能一样吗。首先就犯了种族歧视错误,文化人和文盲,儒生和奴隶,博士和卖茶叶蛋的……都是人类,有什么不一样。
谈完人权问题,该探讨一下这些被埋的倒霉蛋儿的身份问题了。“坑儒”,顾名思义埋得是“儒”,我很迷惑,好像是一百多年后中央才下的文件号召全体人民“独尊儒术”,那时(汉武以后)的儒家才是真正的皇家学派。列国和秦代时期的儒家地位如何怎么判断呢?很好办,有个成语叫“丧家之犬”大致讲有个叫孔丘的老头,领着一帮徒弟到各国去自费旅游(没人报销),到哪里人家都不给开门,在野外风采露宿食不果腹,有如流浪狗一般。
情况就这么个情况,地位就这么个地位,试问,一群有如流浪狗的弱势群体(儒家),除了宠物收容所会去管他们以外,还有哪里会搭理这些人,还挖坑,还得填土,秦朝的力工再便宜也不能乱花政丅府的钱呀,没有价值,一个百万富翁想要显摆也去五星级饭店,不会向街头乞丐打开包让他看看有多少钱。秦时的明月是照不到孔老二那帮人的,哪凉快哪呆着去吧。
人家根本没有给你挖坑干嘛非得要往自己身上揽呢,这是儒家的绝症,沽名钓誉,就像娱乐圈,时间长了没动静生怕别人把你忘了,实在没什么“料”就整艳丅照,脱光了就有人点击了,对于儒家名士来说,世上最痛苦的事是你不搭理他,不把他当回事,比杀了他都难受,所以就有一些名士炒作,谁说我们没地位,秦朝时就被埋过一回了,这招实在是高,不用*不用脱衣服,还有高点击率,比艳丅照强多了,要说娱乐圈真是素质低,看看人家文化圈想的招儿,汗颜去吧。
不用脱,不用露,也不用相机。
想出名,好办。
挖个坑,在上面帮忙把土填上。
然后呢,千古留名了呗!!!!
|